医学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学科,既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属医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具有边缘学科性质。
医学地理学
综合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规律,疾病的发生、流行和健康状况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资源的地域配置,实现预防与控制疾病、保护人类健康有效途径的学科。
- 英文名称
- medical geography
- 所属学科
- 地理学
医学地理思想的产生源于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erates,前460~前370)。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论空气、水和土壤》中,阐述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代《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关于不同环境产生不同疾病的论述(前239)。在《吕氏春秋·季春纪》及其他著述中都曾论及地理环境与疾病和健康的联系。1792年,德国学者L.L.芬克(Leonhard Ludwig Finke,1749~1837)首先提出“医学地理”一词,用医学地理思想对世界人口居地区的特性进行医学描述,其内容多是由环境生物因子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的地理分布,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0世纪中期以来,医学地理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在传统疾病的地理分布空间模式研究基础上,深化了疾病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着重探讨疾病发生的环境原因。②学科概念有新发展,明确提出发展健康地理和保健地理,不只是被动研究疾病的地理问题,而是要研究保持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地理问题。③研究的病种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研究以传染性疾病为主,逐步转到非传染性疾病。④医学地理制图有新发展,其中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相继编制了许多有关疾病图集。在制图思想、方法、技术、内容上取得显著进展。⑤普遍采用了计算机、数理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大数据处理和模拟研究。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拓展和深化。主要内容有疾病与健康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环境、发展与健康关系的平衡机理,医疗保健系统与设施的地域配置、区域环境疾病与健康风险评价等。其中,环境、发展与健康关系的平衡机理是备受关注的核心内容。
医学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疾病地理、保健地理(医疗资源地理)、健康地理、营养地理、疗养地理、药物地理、环境医学地理、灾害医学地理、医学地理评价与区划、区域医学地理、医学地理信息和监测系统、环境致病因素实验研究、环境改良医学地理工程和医学地理制图等,与地理学和医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领域密切相关,如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气候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化学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等,医学中的流行病学、社会医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等。此外,与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等学科有直接的联系。
医学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①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模式;②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分布模式的形成原因;③医疗保健服务系统规划和空间合理配置。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①疾病的地理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不同区域尺度各种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分布规律,以及同一种疾病流行于不同区域,其环境特征的异同。②医疗保健资源的地理分布是否公平合理,医疗资源如何服务于不同人群,社会和经济如何影响某一特殊地域的医疗资源配置。③在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条件下,健康风险的地域差异及与自然、社会等地理环境的关系,将健康与环境、健康与地域、健康与保健公共政策联系起来,脆弱人群是关注的重点。
发病、死亡和健康统计数据是医学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地统计学方法、相关分析技术和制图技术在医学地理学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及模型的应用,可更全面准确地揭示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随着数据收集技术的改进,疾病和健康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统计学的进展,以及新的定量和定性方法的发展,跨学科综合研究环境变化与疾病和健康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医学地理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城乡建设、卫生保健计划、区域开发与发展、区域环境健康评价、地方病区域防控、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作用。医学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方向为:①研究癌症、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与环境的关系。②加强对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地区内人群生理特点、健康状况和营养类型的研究。③因地制宜地拟订保健计划和疾病防治设施地域配置规划。④全球环境变化、城市化与健康,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成为重要研究内容。⑤新疾病的出现和在全球流行威胁着人类健康,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医学地理监测系统和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机制将受到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