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重力侵蚀地貌类型之一,也有将其纳入块体运动。
斜坡上原为准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受到外力或内力作用的诱发下,土体或岩体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沿着某一界面作整体性向下滑移的现象。又称滑塌。
是重力侵蚀地貌类型之一,也有将其纳入块体运动。
一个完整的滑坡包括滑动的岩体或土体,称之滑动体;与下滑体接触的底面为滑动面(滑床)。滑动体与滑动面上产生一些特有的地貌形态,主要有滑坡后壁、滑坡台阶、滑坡鼓丘、滑坡洼地、滑坡体堆积扇等。滑坡产生的地貌形态类型与规模随滑坡体的类型和规模变化的,一般小型的,或浅层滑坡产生的地貌形态就是滑床与滑动体的堆积形态,而大型的厚层滑坡产生上述的各类地貌形态。
斜坡上岩体或土体滑移的原因很多,可概括为内在因素又称内因和外在诱发因素外因。引起滑坡的内在因素,包括岩土体的自身重力、滑坡体上下岩土层性质的差异,如黄土与红土层、软弱岩体与坚硬岩体、土体与岩体等上下地层之间的接触面的结构如倾向、倾角,上下地层接触面之间的构成物的差异是坡面滑坡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宜于产生滑坡的地层是下伏有软弱岩层夹层,或软弱岩层下伏坚硬岩层,因软弱岩层的抗风化能力差,在风化物中含相当多的泥质黏粒,富含黏土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和水永母等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很高的吸水性、胀缩性和易崩解性,遇水浸润后即可产生表层软化和泥土化,形成很薄的黏泥层,使岩层抗剪强度降低,并成为隔水层,从而在上下地层间形成软弱结构面,奠定岩体(或土体)的滑坡基础。
这些内在因素必须通过外在因素的诱发才能使滑坡发生,如地下水位的变动、地表水运动,地震、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其中最能诱发滑坡是地震。诱发原因:①地震诱发滑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5级以上地震就可能使处于临界状态的滑坡体产生滑坡,一次震级5~6级的地震能诱发滑坡的范围可达360平方千米,一次八级地震诱发滑坡范围可达3万平方千米。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使海原、西吉、固原等处发生几十处滑坡,由滑坡形成的堰塞湖至今依然存在;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级地震诱发的滑坡不知其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诱发周围众多滑坡的发生,印象最深的是由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的王家湾堰塞湖;地震诱发的滑坡规模大、数量多、危害大。②其次,大的暴雨也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一次特大暴雨以后在山区都能见到众多的滑坡。这些滑坡的基本特点是规模都不是很大,滑动层就是以下伏岩层面至地表土层的浅层滑坡为主;在一些特殊区域如断裂破碎带、软弱岩层区、黄土与红土接触带由于流水的浸润也能诱发较大规模的滑坡发生;由于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诱发大型滑坡的发生,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某市垃圾山的滑坡,山西、河南某地的尾矿工程的滑坡。
归纳以下分类方法;①按滑坡体物质类型划分。有黄土滑坡、黏土滑坡、堆积物滑坡(如深圳的垃圾山滑坡、山西的尾矿坝滑坡)与岩层滑坡;岩层滑坡又分为沉积岩滑坡、风化岩浆岩滑坡、变质岩滑坡等。②以滑坡的诱发因素划分。有地震滑坡、水库滑坡、火山滑坡、水力滑坡。③按时代划分。有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或今代滑坡、古代滑坡;④按滑坡体的规模分,有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巨型滑坡;⑤按滑坡体的厚度分,有浅层滑坡、中层滑坡、厚层滑坡。⑥按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划分。有牵引式滑坡、推移式滑坡;⑦按滑坡体与岩层的产状关系分,有顺层滑坡、切层滑坡等。
中国各地山区均有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滑坡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三级地形台阶上,大致以秦岭为界,秦岭以南地区以基岩滑坡为主,主要分布在川、滇、藏交界的横断山区,其次是大巴山、巫山、华蓥山和秦岭等山区;秦岭以北地区以土体滑坡为主,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的陕北黄土梁峁区、湟水—临夏盆地区、陇中盆地区、汾渭河谷地等。
滑坡是灾害地貌之一,大型滑坡有强大的破坏力,冲毁城镇、道路、桥梁、厂矿、农田、水力设施、淤积湖泊、堵塞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在特殊条件下滑坡也造福于后人,如黄土高原有不少因滑坡堵塞沟道形成的聚湫,成为当地旱涝保收的良地;又如宁夏西吉因海原地震时滑坡形成的众多堰塞湖成为水景点,在西南、西北也有类似的堰塞湖景区。当然不能因此而忽视滑坡灾害的防治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