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忙于战后的重建、恢复和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启动了工业化进程。然而,与工业化相伴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人口爆炸、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等。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低、资金匮乏、人口压力等原因,生态环境难以改善,出现了“贫穷→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贫穷”的恶性循环。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人类环境会议,与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一种共识:要在不妨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的目标,也是关系到人类千秋万代的长远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认真总结了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活动与发展行为,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生存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毕竟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人类文化和技能日益提高,从而扩大个人和社会的选择范围的原动力;但是传统的增长方式需要改善。可持续发展反对以追求最大利润或利益为取向、以贫富悬殊和掠夺性资源开发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它应以无损于生存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性为特征,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
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强调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保障人的基本需要,并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和谐的社会。体现以人为本和追求可持续性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进而形成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