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冯梦龙编纂。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文学家、民间文艺编纂家。他的诗文、小说、戏曲都有一定成就。但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介绍上。除《山歌》外,还搜集、编辑了民歌俗曲集《挂枝儿》(又名《童痴一弄》)、民间笑话集《笑府》等。
《山歌》在编辑体例上,打破了前人单纯按体裁分类的惯例,而以内容为主,兼顾体裁并辅以必要的说明评注。《山歌》共10卷,分别为卷一私情四句、卷二私情四句、卷三私情四句、卷四私情四句、卷五杂歌四句、卷六咏物四句、卷七私情杂体、卷八私情长歌、卷九杂咏长歌、卷十桐城时兴歌。除第十卷属于异地民歌另立1卷,其余各卷均按题材内容和句式长短的不同分类。
题材内容上私情山歌占绝大部分,有6卷之多,反映出明代私情题材在吴歌里的主体地位。句式结构上绝大部分是四句,占6卷之多,余为杂体和长歌。10卷共收有吴歌356首,桐城时兴歌24首,是冯梦龙按“情真”的标准选入的,基本上是反映男女私情生活的作品。其中不少篇章,唱出青年男女对爱情热烈、勇敢的追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方法上大量采用比兴手法,形象鲜明,语言接近口语,多用双关语、谚语、歇后语等。作品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时尚,同时也凸显出作者选编时的开放态度。
《山歌》对研究民歌的发展以及明代社会生活均有价值。书前的《叙山歌》及书中的大量评注,更是研究冯梦龙民间文艺思想的资料。在《叙山歌》中,冯梦龙对民歌的特征、历史、价值与社会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扼要的阐述,是一篇经典的民歌专论。他在评注中提出了民歌整理要遵从民间文艺作品的原貌,在实际操作中大量用吴语方言记录作品,对民间文学的搜集编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此书未收山歌曲谱,当今吴歌流传作品中有不少与《山歌》歌词相似或相同,尚可窥见明代山歌演唱的端倪。
《山歌》失传已久。1934年上海传经堂主人朱瑞轩在徽州访得原书,经顾颉刚校点后排印出版。上海中央书店又据传经堂本加以增补,收入《黄山谜》中。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以郑振铎旧藏明天启、崇祯年间的写刻本为底本,重新校点排印。这个本子较前两种更为接近原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将中华书局版收入《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简体排印本。另有1992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关德栋选注本《挂枝儿 山歌》的简体横排本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