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表面光泽来源于陶瓷表面对自然光(或白光)的镜面反射,镜面反射率越大则光泽越好,而镜面反射率取决于表面材料的折射率与表面平滑程度。无釉陶瓷制品表面一般都较为粗糙,光泽度较差,通常陶瓷光泽度是指带釉陶瓷的表面光泽程度。
陶瓷釉表面的镜面反射率(即光泽度)首先取决于釉层的折射率,折射率越高,光泽度就越高;其次取决于表面粗糙程度,当表面粗糙度大于入射光波长时,表面除产生镜面反射外,还会产生漫反射,表面越粗糙,漫反射量越多,相应的镜面反射量降低,光泽变弱。陶瓷釉表面产生漫反射的主要原因是坯釉配方设计或烧成工艺选择不当,导致釉层未充分成熟或存在针孔、橘釉、析晶、波浪纹等缺陷。提高釉的始熔温度,可减少釉针孔缺陷,降低釉的高温黏度,增加釉熔体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釉的波浪纹和橘釉,并有利于气泡排除,减弱漫反射。适当提高釉的表面张力,让釉面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将气泡溢出后留下的针孔弥合,可使釉面在烧成后平整光亮,获得较高的光泽度。烧成时进行急冷,避免釉出现析晶或失透,也可提高釉面的光泽度。
不同用途的陶瓷对光泽度要求不同。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与卫生陶瓷等通常要求表面具有较好的光泽,以提高陶瓷外观质量并利于清洗。而室外装饰陶瓷就不宜表面光泽太强,甚至要求无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