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话形成于明、清时期,明代形成的军话如安徽祁门军话、浙江慈溪观城“燕话”、浙江象山爵溪“所里话”、浙江苍南金乡话、陕西渭南蒲城话、福建南平“土官话”、福建武平中山镇“军家话”、广东电白“旧时正话”、广东深圳“大鹏话”等。清代形成的军话如山东青州“北城话”、湖北荆州城“东边腔”、福建长乐县(今长乐市)琴江村“旗下话”等。
由于分布区域广,每一地的军话在与周围方言接触过程中都会受到周围方言的影响,使得各地军话之间的语言差异也非常大。例如,青州北城话具有官话特征,爵溪所里话兼具官话和吴方言特征,武平军家话兼具赣方言与客家方言特征。
军话往往具有多种方言接触后的混合性特征。例如,广东平海军声是由明初设置卫所形成的,最初为官话,在长期与当地南方方言(如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的密切接触中,演变成了含有官话成分的混合性汉语方言。语音方面,没有变调,没有文白异读,也没有轻声和儿化等。词汇方面,既有与客家、粤、闽三大方言相同的词汇,也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如否定词,广东客家、粤、闽三大方言都是“唔”,平海军声则是“不”;“脸”在广东各地都说“面”,而平海军声则说“脸”。
军话大多保留了明清官话的特征,对汉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军话处于濒危状态,使用军话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使用范围在不断缩小,军话原有的语言结构特征在不断被周边方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