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貌学 . 地貌旋回 . 山坡平行后退理论

山坡平行后退理论

/theory of the cycle of erosion/
条目作者王乃梁刘振中
条目作者王乃梁

王乃梁

刘振中

刘振中

最后更新 2023-01-13
浏览 133
最后更新 2023-01-13
浏览 13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关于坡面在被剥蚀后退过程中,其坡度保持不变的理论。

英文名称
theory of the cycle of erosion
所属学科
地理学

德国地质学家W.彭克(Walther.Penck1888~1923)最先提出坡面发育理论。他认为坡面在剥蚀作用下是平行后退的,无论是由单一岩性组成的直线坡,还是由不同岩性组成的陡缓交替的复式坡,其后退过程中坡度始终保持不变。

陡坡因侵蚀作用会出露一系列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无论是由硬岩层构成的系列陡崖,还是由软岩层构成的一系列缓坡,其坡度都近似相等。随着坡面的后退,高地逐渐缩小,坡麓的缓坡平地(山麓夷平面)日益扩大,形成山麓平原,陡坡的后退是由于重力的剥蚀(崩塌、滑坡)和坡面水流的片状冲刷,缓坡的夷平则主要依靠坡面水流的片状冲刷。彭克认为在构造运动长期稳定条件下,原来高大的山地会逐渐缩小其范围,代之而起的是宽阔的向山外缓斜的山麓平原。如果山地是由硬岩组成的陡坡,山坡主要靠重力剥蚀后退,残存山地与山麓平原之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坡折;如果山地是由软岩组成的缓坡,则山坡主要靠水流冲刷后退,残留山地与山麓平原之间逐渐过渡,地面呈微有起伏的形态。上述两种地貌发育模式,前者的终极形态以凹形坡为主,后者的终极形态以凸形坡为主。

彭克的地貌发育模式与美国地理学家W.M.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1934)的地貌发育模式不同,彭克认为坡地的剥蚀是平行后退,而戴维斯认为坡地的剥蚀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实际上,彭克和戴维斯的两种山坡后退模式在自然界是同时存在对,前者主要存在于气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后者主要存在于气候湿润多雨区。彭克设想的由软岩层组成的山地,经水流冲刷主要形成凸形坡,而微有起伏的山麓剥蚀平原就是戴维斯提出的准平原。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