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貌学 . 地貌旋回 . 山前梯地说

山前梯地学说

/theory of piedmonttreppen/
条目作者金德生

金德生

最后更新 2023-01-13
浏览 129
最后更新 2023-01-13
浏览 12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德国地貌学家 W.彭克(W.Penck,1888~1923)于1918~1920年提出一种地形发育理论。

英文名称
theory of piedmonttreppen
所属学科
地理学

克认为地形的发展取决于各个区域的抬升速率,有三种主要的地貌和地形发展模式,都以剥夷面(rumpfläche)或平坦、有点坡度、微凸的地面(primärrumpf)开始,以侵蚀-抬升平衡的终极平原(endrumpf)结束。期间的差异取决于抬升速率: 在抬升速率低的地区,发育准平原;在抬升速率中等的地方,发育高山峻岭-准平原间的中间形态;在抬升速度快的地方,发育高山峻岭(阿尔卑斯山式地形)。

山麓梯地发育,取决于抬升(内力)与侵蚀(外力)间的速率比来解释。大多数构造运动的模式为:①起始的缓慢上升阶段。在发育阶段区域抬升及下切速率都很缓慢,地面变化不大。②加速上升阶段。抬升逐渐加强,其速率超过河流的侵蚀速率,穹隆构造上的辐射状河系,活力增大,侵蚀下切,形成凸形坡坎,即裂点。其上、下分别为凹形谷坡的宽浅河道及凸形谷坡的窄深河道。③减速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不断衰减的阶段,河流侵蚀速率与上升速率相当,是直线形坡的短暂均匀发育时期。④缓缓停止阶段。凹形坡发育,上升速率减小,河流下切减弱,河谷侧蚀展宽过程逐渐控制整个景观。内外力的速率比不同,出现不同的坡面形态。当内外力速率比<1、=1、>1,分别表征:发育凹形坡、直线坡及凸形坡。在凸形坡发育时,特别是陡坡段,因重力作用或自由坠落,快速平行后退,很快消失;缓坡段也因岩体蠕动、雨滴溅蚀、片流冲刷,更敏感地平行后退。最后,分水岭变成陡壁残余岛山(steep-sided residual inselbergs),岛山与山麓面被侵蚀殆尽,形成由低倾角凹形坡的终极平原——侵蚀-上升均衡平原(end-rumpf)。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