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研究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和M.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础上,在自身犹太传统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惨遭迫害的氛围中完成的法语哲学著作,包含了列维纳斯现象学思想的基本主题,给出了作者中后期重要著作《总体与无限》和《别样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的初步轮廓。
该书1947年被纳入G.布林主编的“思想操练”丛书,由法国巴黎的Fontain出版社初版。巴黎的VRIN哲学书店分别于1978年、1993年和2002年在“哲学文本”丛书中出版了该书的三个新版本。巴黎Grasset-IMEC出版社2009年将该书编入《列维纳斯全集》第1卷《战俘手记(附〈关于战俘的书写〉和〈哲学笔记〉)》。该书英译本分别于1978年在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年在美国杜肯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被翻译成荷兰语(1988)、葡萄牙语(1998)、波兰语(2006)和波斯语(2013)。中译本于2006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此书的写作过程非常特殊。1939年列维纳斯作为法国军官在法国雷恩被俘,随后五年被关押在德国汉诺威附近的犹太军官战俘营中;因为列维纳斯的战俘身份,他本人才幸免遭遇纳粹集中营的犹太人大屠杀。与此同时,列维纳斯的好友M.布朗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列维纳斯的妻女隐藏在法国的一个修道院中。但二战期间列维纳斯留在立陶宛的家人全部被杀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列维纳斯在战俘营中研读了G.W.F.黑格尔的著作,并写作完成了《从存在到存在者》的主要部分。
列维纳斯在此书中的计划是从匿名的实存转向主体性的涌现,转向主体性的实践、理论和道德,转向主体性与他人之他性的相遇。他首先关注的是孤独主体的时间,时间被看作主体性的内在结构,实存的具体运动。列维纳斯在这本书中保留了海德格尔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但列维纳斯提出的“有”则与海德格尔作为“被给予”的“存在”大为不同:这不是一种对虚无之焦虑,而是真正面向死亡,超越虚无(存在)。列维纳斯提出的“实存”概念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明确反对,列维纳斯认为,实存具有明暗两面,存在只是其中光明和可见的一面,是从不确定的黑暗中创造出来的;世界并不是先于和凌驾于具化自我的,具化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列维纳斯将超越理解为生育所承诺的时间性超越,但家庭彰显了人类认知和表征世界的两个局限:死亡和他人——前者是我们所有可能性的不可能性,因为“我”永远只能见证他人的死亡,因此,死亡是一个极端的他者;后者是“我”永远也不能预知和控制的事件。至此,列维纳斯将德国现象学中超越中性存在转化为逃离他者,“我”自身就是在被他者包围的自我意识中升起的这个有限的超越。
该书是列维纳斯中后期重要著作的预备性研究,对于理解列维纳斯本人的现象学甚至20世纪哲学思想的发展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