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 . 体育学 . 体育科学体系 . 运动人体科学1 .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

/kinesiology/
条目作者于新凯

于新凯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6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6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人体运动技术动作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运动引起机体变化的规律及运动所致机体伤害的发生机理、病生理变化及防治措施等问题的一门综合的新兴学科。

英文名称
kinesiology
所属学科
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适应人类社会对健康的需求而产生的运动与医学交叉的新兴学科。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学者开始从事“运动学”的研究,它应该是运动人体科学的前身;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曾出版有关专著,一些国家体育院系还开设了有关运动人体科学的课程;90年代后期中国高校进行学科调整,1997年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正式设立了运动人体科学这个二级学科。此后,在体育院校(系)内相继设立了运动人体科学的机构与专业,并培养本科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和研究生(授予教育学、理学或医学的硕士或博士)。

运动人体科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6个方面:①运动解剖学。重点研究运动系统包括骨、关节、骨骼肌,以及内脏、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的形态学基础与运动的关系,研究范围逐渐由大体解剖过渡到各器官系统的超微结构等领域。②健身与运动训练的生物学评价。利用各种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监控和评价运动健身和训练的效果,探讨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物学规律和机制,促进运动健身理论、实践水平的提高,促进科学训练。③体适能。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体适能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主要针对不同人群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开发研究。④运动医学。利用现代运动医学知识对运动健身和训练进行监督与指导,预防运动损伤、促进运动康复,为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机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包括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与免疫、运动损伤的诊断与防治、高原训练等方面的研究。⑤运动生物力学。运用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测试方法,对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等进行相关分析,并对运动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优化。在传统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体育工程研究,促进运动装备、场地设施等的研究与开发。⑥运动营养学。主要研究合理营养对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机体恢复的作用,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发挥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作用,并为合理运动和训练提供保障和支持。

运动人体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各领域的研究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生物学、医学、力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近年来,通过利用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同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样,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体育事业建立、追赶时期;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阶段是中国体育事业与市场接轨的飞速发展时期,并在北京奥运会达到高峰;第三阶段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到2020年“新的可持续发展期”,这一阶段对中国竞技运动能力的保障与开发,大众健康促进与康复,以及体育工程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更艰巨的任务,也决定了体育科学与技术将成为体育事业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因此,推动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发展,开展跨学科技术研究、系统开发,重视学科交叉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