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海洋动物 . 海洋无脊椎动物 . 海洋软体动物 . 头足类 . 鱿鱼 . 大王鱿

大王鱿

/Giant squid/
条目作者郑小东方建光
条目作者郑小东

郑小东

方建光

方建光

最后更新 2024-05-12
浏览 605
最后更新 2024-05-12
浏览 60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世界上已知最大型无脊椎动物。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鞘亚纲(Coleoidea)管鱿目(Teuthida)大王鱿科(Architeuthidae)大王鱿属(Architeuthis)。又称大王乌贼、巨型乌贼、首席乌贼、霸王乌贼、巨型鱿鱼等。

英文名称
Giant squid
拉丁文名称
Architeuthis dux
软体动物门
头足纲
亚纲
鞘亚纲
管鱿目
大王鱿科
大王鱿属
大王鱿
又称
大王乌贼、巨型乌贼、首席乌贼、霸王乌贼、巨型鱿鱼等
所属学科
海洋学

大王鱿这一学名源于最近的文献记录:为了避免中文名称使用上的混淆,卢重成等建议将惯用的鱿类中文名中含“乌贼”字样的种类统一改为“鱿”,而“乌贼”名称仅限于“乌贼科”成员。大王鱿胴体长可达3米,全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0千克,眼睛大如餐盘,胴体体长日增长率2.62~5.06毫米/日。已知的样品记录大王鱿全长大多数为6~13米。

最早的相关记载可以追溯到1639年大王鱿的搁浅事件。1857年,丹麦生物学家J.斯滕斯特鲁普(Japetus Steenstrup,1813~1897)发表了关于大西洋“大王鱿”的文章,首次将其命名为Architeuthis dux;1880年德国博物学家F.M.希尔根多夫(Franz Martin Hilgendorf,1839~1904)博士在日本江户博览会观察到外套膜长1.86米的大王鱿,并测量其鳍长(宽)、腕长及全长。19世纪末,不少文献都描述了“新种”的特点,但这些描述仅仅依靠零碎的组织,包括触腕穗、颚片和不完整的腕。1991年,M.A.C.罗利夫(M.A.C.Roeleveld)和M.R.利平斯基(M.R.Lipinski)对南非海域的三只大王鱿样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样本很可能属于同一种。2002~2013年,日本等国研究人员利用水下拍摄设备对大王鱿行为学进行观察,C.罗珀(Clyde Roper)等对大王鱿的系统分类、分布、习性及形态学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1986年,卢重成首次揭示了大王鱿的幼体标本(胴体长42.2毫米)。1991年,他研究了大王鱿幼体(澳大利亚)耳石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这一胴体长42.2毫米的幼体年龄约为153日,平均日增长率为2.76毫米/日。1996年,参与了大王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耳石的同位素研究,暗示大王鱿生存的海域水深125~250米,最大水深500米,所在海域水温10.5~12.9℃(根据以往捕获记录,大王鱿活动的深度可达1000米)。1997年,诺曼(Norman)和卢重成在《自然》上首次揭示了雄性大王鱿的性征,发现一胴体长2.4米的雌性腕腹侧皮肤下方(未进入肌肉)镶嵌着精荚,表明雄性可能通过强壮的阴茎达到注入精荚的目的。2016年,中国台湾地区宜兰外海捕获胴长0.8米、全长4米、重达180千克的成熟雄性大王鱿,这与此前保存于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胴长0.8米、全长8.84米、重达240千克的雌性大王鱿标本相比(来自南半球的新西兰海域),体型较小,但样本新鲜完整。台湾中兴大学相关科研者对首次在中国海域捕获的这只大王鱿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及取样保存,已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重要实验材料。

胴部近圆锥形,胴体末端瘦狭,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胴背具大小相似的暗红色近圆形色素体,腹侧表面银白色。肉鳍短,鳍长约为胴长的1/3,两鳍后部相接处略呈桃形,无前鳍垂,鳍与胴体相连,口膜连接肌丝与第4对腕背缘相连。第1对腕较短,其他3对较长,且长度相近;第2~4对腕长约为胴长的4/5,腕吸盘2行,吸盘内角质环具齿;成熟雄性个体交接器(阴茎)明显,为肌肉质,可伸出体外;触腕长约为腕长的2.5~4倍;触腕穗细长,吸盘4行,可分成明显的腕骨部、掌部和指部;掌部中间两列吸盘扩大,吸盘具尖齿;腕骨部具密集的吸盘簇,吸盘6~7列,其间点缀半球形肉突;触腕柄具成对交替排列的吸盘和球突,由近及远排列渐密。内壳披针叶形,叶轴粗,叶轴边肋细,内壳后端具中空的狭纵菱形尾椎。无发光器。

关于大王鱿的命名一直较为混乱,先后报道过18个种,认可的有效种有大王鱿(Architeuthis dux),圣保罗大王鱿(Architeuthis sanctipauli,日本大王鱿(Architeuthis japonica。最新研究显示,温克尔曼(Winkelmann)等对来自世界不同海域(新西兰、日本、西班牙、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南非、澳大利亚、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和马尔维纳斯群岛)的43只大王鱿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谓的3个有效种均为大王鱿。造成命名混乱的主要原因有:①很少有保存完整的大王鱿样本,并且这些样本分布世界各地。②大多“新种”形态上的描述都源于样本的一部分或者是残缺的样本,并且局限于一个个体。③相关的文献描述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多样化,造成交流上的障碍。④早期的文献,常常出现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样品重复报道。 

大王鱿为全球性分布,主要在太平洋(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和北大西洋(尤其是纽芬兰、挪威、北海、大不列颠群岛、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的深海水域有发现,其分布区域与大陆架和岛屿相关,在热带低纬度和极地高纬度海域极少出现。成年个体一般栖息于水温10~25℃之间海域的中下层(370~620米,南非)、(450~1000米,澳大利亚)和(400~600米,870~1000米,新西兰)。种群之间处于分散状态,无集群行为。

新西兰渔民捕获的大王鱿新西兰渔民捕获的大王鱿

耳石[注]分析显示,与其他头足类相比较,大王鱿的生长速度更快。通常2~3年内即可长成(可达500千克)。然而,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大王鱿的寿命可能达14年。雌性个体产卵体积较小,约1.4~1.7毫米,数量巨大,可超过一百万枚。成熟雄性大王鱿胴体通常1米左右,远比雌性小。雄性交接器(阴茎)从胴体延伸到头部前端,伸出体外,性成熟时可产出成百上千的精荚,长约50厘米,并储存于交接器中,直到开始交配。虽然未发现大王鱿的交配行为,但研究发现由精荚挤压出的精子可植入雌性个体腕或者胴体部的皮下组织。成年大王鱿通常被抹香鲸或睡鲨捕食,幼体常常作为海洋中层鱼类如帆蜥鱼的猎物。

大王鱿一般生活在大洋深处,昼伏夜出型。并非食物链中的顶级捕食者,在营养级上位于4.7。根据重金属和稳定同位素追踪分析,大王鱿是高水平的捕食者,捕食高营养水平的鱿鱼和鱼类。主要有南洋力士钩鱿(Moroteuthis ingens)、新西兰鱿鱼(Nototodarus sloanii)、帆乌贼(Histioteuthis bonnellii)和其他鱿鱼、长尾鳕科(Macrouridae)、大西洋胸棘鲷(Hoplostethus atlanticus)和其他鱼类,平均寿命2~3年,最长约5年。

和部分鱿鱼一样,大王鱿头部、胴部和腕部含大量铵离子,这些离子以氯化铵溶液的形式存在于肌肉中,使其肉具酸味,不适合人类食用。大王鱿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水生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

  • ROELEVELD M A C,LIPINSKI M R.The giant squidArchiteuthisin southern African waters.London: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1991.
  • 卢重成,郑小东,林祥志.中国头足类物种多样性.第一届海峡两岸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文集.林茂,王春光主编,2012,76-87.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