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政党自称是墨西哥1910年民主革命和1917年宪法的维护者,以“民主与社会正义”为口号,致力于通过民主实践推进墨西哥政治体制的完善。因其在20世纪的政治地位和表现,也被称为官方党、主导党或霸权党。
总部设在墨西哥城。党徽由绿色(印有白色字母P)、白色(印有黑色字母R)和红色(印有白色字母I)三部分构成。党刊有《共和国》(月刊)和《路线》(双月刊)。受宪法、选举法、政党法等墨西哥国家法律和党内规章的规制。其党内规章主要包括党章、原则宣言、行动纲领、道德行为准则、各类决议及条例。
墨西哥的一个主要政党。也是墨西哥党员人数最多的全国性政党。
该政党自称是墨西哥1910年民主革命和1917年宪法的维护者,以“民主与社会正义”为口号,致力于通过民主实践推进墨西哥政治体制的完善。因其在20世纪的政治地位和表现,也被称为官方党、主导党或霸权党。
总部设在墨西哥城。党徽由绿色(印有白色字母P)、白色(印有黑色字母R)和红色(印有白色字母I)三部分构成。党刊有《共和国》(月刊)和《路线》(双月刊)。受宪法、选举法、政党法等墨西哥国家法律和党内规章的规制。其党内规章主要包括党章、原则宣言、行动纲领、道德行为准则、各类决议及条例。
前身是成立于1929年3月的国民革命党。为打破墨西哥国内党派林立的政治局面,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在普鲁塔科·卡列斯将军的倡议下,1800多个党派团体的代表于1929年3月4日在克雷塔罗州举行大会,联合成立了国民革命党。由于参加联盟的各党派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国民革命党实际上只是一个松散联盟。为改变党组织松散的状况,1938年3月,在拉萨罗·卡德纳斯的主持下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对国民革命党进行了全面改组,以垂直领导、行业分割、相互制约的体制替代了联盟各党派各自独立、平行联合的体制,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人民部和军人部四个部,初步确立了党内职团主义的组织结构,并更名为革命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努埃尔·阿维拉对革命党进行改革,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党。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成立代表中产阶级的全国人民组织联合会(以属于人民部的组织为主体),以此制约工人部和农民部;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去军人化进程,取消军人部的党内选举权。1946年1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改党名为革命制度党。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墨西哥国内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革命制度党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党内左派脱离该党并与其他政党合并组成民主革命党,革命制度党在1988年的选举中首次失去在众议院的绝对优势,等等。在此大背景下,革命制度党进行了国家层面的政治改革,如埃内斯托·塞迪略总统时期终止了现任总统指定革命制度党下届总统候选人的做法,允许反对党运用新闻媒体,等等。这些改革打破了革命制度党与国家的连生关系,动摇了革命制度党一党主导体制的政治基础。革命制度党也对自身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卡洛斯·萨利纳斯总统时期尝试更换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以社会自由主义替代革命民族主义等。然而,对党自身的调整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党内思想混乱等消极影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革命制度党在2000年的大选中失利,黯然下台。为重新上台执政,革命制度党进行了重建和改革。通过不断修改和制订党内法规,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凝聚了力量,为重新崛起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2012年,革命制度党赢得总统选举,重新执政。
自20世纪30年代起,职团主义的组织结构成为革命制度党的组织制度基础。革命制度党最开始设有工人部、农民部、人民部和军人部四个部。40年代初期至中期,为促使军队脱离政治,取消了军人部;为转变党的阶级基础结构,通过多种举措提高了人民部的地位。50年代,革命制度党恢复部门提名制,并在外围设立全国妇女参政委员会、全国青年组织等外围组织,扩展了职团结构的外延。70年代,时任总统路易斯·埃切维里亚刻意疏远与革命制度党的关系,开创了总统绕过党直接与职团建立联系的先河,使党的职团主义结构遭到破坏。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早已异化的职团主义结构遭到进一步侵蚀。
革命制度党自成立后即在墨西哥连续执政达71年(1929~2000)之久,在20世纪的墨西哥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80年代以前,革命制度党均以显著优势赢得联邦总统选举,占据各州和大多数市行政长官职位,且在参众两院中占据绝对多数;在其执政的前40年,革命制度党带领墨西哥创造了“墨西哥奇迹”,等等。其长期执政、黯然下台、重新执政的历程,是墨西哥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墨西哥政党制度乃至政党政治发展变迁的集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