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轨道平面可以有任何方向和任何形式;实际上,卫星轨道的高度也是有窗口的。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升空,当升至800千米高空时,星上所载的盖革计数器读数突然下降至0。1958年3月26日,“探险者”3号升空时,又发生了同样的情况。美国物理学家J.V.艾伦(James Van Allen,1914-09-07~2006-08-09)认为,这是因为存在极大量的辐射导致计数器达到饱和而失灵造成的。同年7月26日,发射“探险者”4号时,他在计数器前端加入一个铅箔以阻挡部分辐射,新的卫星证实了他的猜测。这个辐射带就称作范·艾伦带。
范·艾伦带分为内、外两层,并且在内、外层之间存在带缝,带缝中的辐射很少,范·艾伦带把地球包围在中间,如图所示。
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F.C.M.斯托默(Fredrik Carl Mlertz Strmer,1874-09-03~1957-08-13)从理论上证明,地球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是由地球磁场俘获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所形成的。内辐射带里的高能质子多,外辐射带里的高能电子多。范·艾伦内带的高度在距地面2000~8000千米,在3700千米的高度达到最大值;范·艾伦外带的高度在距地面15000~20000千米,在18500千米的高度达到最大值。由于辐射带会对电子元器件造成伤害,因此在选择卫星轨道时应尽量避开范·艾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