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产业组织理论〕 . 〔概念〕 . 市场结构 . 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条目作者付红艳连亚楠
条目作者付红艳

付红艳

连亚楠

连亚楠

最后更新 2023-05-17
浏览 497
最后更新 2023-05-17
浏览 49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更偏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英文名称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所属学科
经济学

垄断竞争最早出现在1933年由美国经济学家E.H.张伯伦[注]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和J.V.鲁宾逊[注]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存在许多厂商生产同类但有差异的产品。由于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别,使得厂商有一定的定价权,因此该市场又具有垄断的特征。垄断竞争的市场组织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例如理发、餐饮等行业。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①市场上存在大量企业,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②每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不会对其他企业构成威胁。③每个企业生产同类但有差异的不完全替代品。垄断竞争的产生主要源于:①市场中有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②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企业提供的产和服务是“非同质的”。③企业可以自由进入。

进行垄断性竞争的企业在短期具有垄断性质,而在长期则是零利润和生产能力的过剩。如图1所示,短期均衡状态下厂商有可能获得正的利润,也有可能是最小亏损。此时均衡的实现过程是预期需求曲线沿着实际需求曲线不断调整的过程。预期需求曲线表示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情况下该企业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实际需求曲线表示当某个代表性企业改变产品价格,其他竞争者也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动时,该企业的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两条曲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状态。假设某个厂商初始产量为,价格为,低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该厂商认为其降价行为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反应,希望将价格降为,产量增加到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实际上,其他厂商会对该厂商的降价行为做出反应,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化。在价格为时单个厂商的实际产量只能达到。所以预期需求曲线沿着实际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到曲线处,这时两条需求曲线的交点与满足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交点位于一条垂直线上。此时阴影部分表示厂商的短期利润。

图1 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均衡图1 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均衡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市场。当产业内存在正的利润时,新企业会不断进入市场,直到产业的利润为零;存在亏损时,一部分企业会选择退出市场,直到产业利润调整为零。这就意味着在长期均衡时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即图2所示预期需求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由于垄断竞争厂商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所以均衡产量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左侧,被认为是企业在长期均衡时的最理想产量。张伯伦认为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实际产量小于理想产量,说明市场上存在多余的生产能力,而过剩的生产能力可以解释为为实现产品差异化所付出的代价。

图2 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长期均衡图2 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长期均衡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价格竞争在短期内可能为企业带来一定利润,从长期来看价格竞争使得厂商经济利润变为零。除了进行价格竞争外,厂商还进行非价格竞争。常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有:提高产品质量、设计商标和包装、完善售后服务、进行广告宣传等。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高于完全垄断市场,但低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会产生无效率。原因之一是高于边际成本的加成定价,加成定价导致垄断竞争市场产生福利净损失。其二是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并不是理想数量,即可能有太多或者太少的企业进入。再者是企业进行的某些非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垄断竞争虽然一直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市场与竞争的话题,但是越来越被宏观经济学家所运用,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注重微观基础的建模风潮下。

  • 范里安 H.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张伯伦 E H.垄断竞争理论.郭佳麟,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