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以后,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及合约理论等新理论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基础、方法工具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在研究基础上,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注重市场环境与厂商行为的互动关系,更加强调一般均衡分析。第二,在方法和工具上,新产业组织理论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数学分析工具,特别是运用多变量微分分析。第三,在研究方向上,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强调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如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等)企业组织、行为与绩效的研究。此外,在理论假定上,新产业组织理论增加了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以及有限理性等新的假定。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经济学家W.J.鲍莫尔(William Jack Baumol,1922-02-26~2017-05-04)等。
新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
- 英文名称
-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 所属学科
- 经济学
①可竞争市场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哈佛学派理论的批判。它认为,高生产效率等市场绩效可以在哈佛学派提出的理想市场结构之外存在,对市场结构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任何市场结构都可能产生高效率。可竞争市场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进入障碍问题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分析。通过重新定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竞争理论证明了当存在进入(或潜在进入)竞争时,即使是自然垄断条件下的厂商也只能制定接近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水平,因为潜在进入者会通过“打了就跑”的市场策略消除由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这推翻了传统的垄断市场结构将导致垄断性行为与垄断利润的结论。
②博弈论。博弈论为解释与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工具。由于受到假设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边际分析工具不能给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行为提供很好的解释,比如,在位企业如何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寡头市场中,寡占双方产品价格与数量的决定;价格歧视的福利经济学含义;企业合谋的经济分析;企业的非价格策略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等。博弈论主要分析有限行为人(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各种反应函数分析,利用博弈论框架分析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绩效与结构的影响将更加科学、合理。
③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只讨论了企业的“厂商”理论,而无法解释企业规模问题以及市场的边界。新制度经济学撇开了企业的技术决定因素,通过“交易费用”概念广泛地讨论了企业规模边界问题。产权理论则深入讨论了企业内部的机制设计与治理结构的所有权配置问题,并对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④合约理论。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合约理论主要包括合约的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短期合约的设计和执行相对简单,因为交易双方能很快地看到交易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衡定。与合约相关的信息,如交易的成本和收益等信息,对于交易双方及局外人(如法院)而言都是可以观察和证实的。因此,对于短期合约而言,合约信息并不影响合约能否达成和实现。但对于长期合约来说,合约达成的关键是如何使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可信的承诺,从而为双方提供足够的激励约束来促使交易的达成。如果在长期交易中存在足够的承诺,就存在适当的激励相容条件,合约的边界将存在。如果激励失效,并由此导致了合约的低效率(包括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等),合约的边界将消失,合约失效。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Carlton D W,Perloff J M.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00.
- Einav L,Levin J.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A Progress Repor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0,24(2):14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