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哲学 . 哲学 . 美学 . 亚洲美学 . ﹝基本概念﹞

幽玄

/profundity/
条目作者卢春红

卢春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02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02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日本美学范畴。

英文名称
profundity
原语种名称
ゆうげん
所属学科
哲学

幽玄是借助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日本美学概念,是日本人特别是日本文人阶层所崇尚的优美、含蓄、委婉、间接、朦胧、优雅、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超现实、“余情面影”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后成为日本歌论、能乐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

幽玄一词本是汉语词,最早的用例出现在汉少帝的悲歌中,在其后的六朝和初唐文献中都可以看到。幽玄最初被用作哲学术语,表示佛学思想的深远。日本的幽玄一词与佛教用语密切相关,用以强调佛法的旨趣深奥。幽玄一词首次被运用于文艺评论,是在日本中世。从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前期的代表歌人、歌论家藤原俊成将其引用于和歌中,以多角度的探讨逐步规范了幽玄的美学内涵。他提出,和歌中的幽玄是以静寂美为基调的雄健、纤细、艳丽等复合而成的深奥之美,并认为评价和歌的优劣,不是看它的结构和用词,而是看它是否具有“姿”,即由情调、余韵、象征等所构成的飘渺幽远的艺术境界,他称这种“姿”为“幽玄”,并将其与“余情”相结合,强调利用些许的语言来更多地理解与感受对方的思想。《新古今和歌集》的编者藤原定家发展了其父藤原俊成的幽玄说,提出了“有心论”,认为“心”与空寂幽玄想通,于言辞之外更追求玄妙的意境、悠长的余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室町时代的著名歌僧正彻(1380~1458)以“幽玄”作为咏歌的最高理想,他的歌论以禅的精神深化了藤原俊成、定家的幽玄理论,他用“心中万般有”的禅的精神拓展了幽玄的“有心”,使幽玄带有一种异端的飘渺感,成为一种无边无际的心灵宇宙。由此,幽玄就通过“朦胧”与“余情”这两大因素,形成了难以用言辞表达的神妙意境。

幽玄的本质是对事物的深奥体会,其核心是“余情”,重视“心”的表现,精神的显示,以从中寻求空寂的内省,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日本当代美学家大西克礼在1939年出版的《幽玄与哀》一书中用概念辨析的方法对“幽玄”做了深度分析,总结出这一概念的七个特征:①幽玄意味着审美对象被某种程度地掩藏、遮蔽、使其不显露、不明确,由此产生一种“月被薄雾所隐”“山上红叶笼罩于雾中”的趣味。②幽玄显示的“微暗、朦胧、薄明”的意味,是与“露骨”“直接”“尖锐”等意味相对立的优柔、委婉、和缓,是对事物不太追根究底、不要求在道理上说得一清二白的那种舒缓与优雅。③幽玄是由微暗意味引出的寂静和寂寥,是面对着无声、无色的秋天的夕暮,会不由自主产生的潸然泪下之感。④幽玄所带来的是深远感。这种深远感不单是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上的意味,它往往意味着对象所含有的某些深刻、难解的思想。⑤幽玄所显示的是“充实相”。这种充实相是以上所说的幽玄所有构成因素的最终合成与本质,它非常巨大、厚重、强有力,与“长高”乃至“崇高”等意味密切相关。⑥幽玄具有一种神秘性或超自然性,在审美的意义上,这种神秘感指的是与“自然感情”融合在一起的、“歌心”中的一种深深的宇宙感情,是人类之魂与自然万象深深契合后产生的刹那间审美感兴的最纯粹的表现,并在和歌中自然流出来的东西。⑦幽玄具有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说的性质,是飘忽不定、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美的情趣。

  •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势能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编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