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康德1790年出版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是保证先天审美判断必然性的主观条件。在这部著作中,康德从“模态”方面考察了审美判断的特征,认为审美判断具有必然性,人都必然产生愉快或不快的情感。然而,由于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其获得这一必然性的先天依据不能由概念提供,因而,康德假定了一种人人皆有的主观心理机能——“共通感”,来为判断提供依据。
共通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关注到,人在观察、感受事物时,除了各个不同的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将这些各种不同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感受,他将这一感受与共通感相关联。古罗马时期,西塞罗认为共通感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对公共事务的感受性。在后来的演变发展中,共同感概念的内涵从这两个方面得到进一步延伸,一是作为一种普遍的感觉,指向一种判断的通力;一是作为共同的感觉,指向一种评判的能力。
康德承接了共通感概念的传统内涵并做了重要的推进。他将共通感概念置于特殊的地位——即作为先验的概念,是愉快或不快的情感获得普遍有效性的依据。由此,他从三个层面对共通感概念做出解说:①在普遍性层面,共通感与普通知性(即常识)有相同的特点。因而,普通知性有时也使用的是sensus communis(共通感)之名。但是,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普通知性是按照概念来做判断,而共通感是按照情感来做判断。按照概念做判断,意味着在这一判断中,想象力是在知性规则的引导下获得知识意义上的感性。而以情感做判断,则表明想象力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即不是由知性规范想象力,而是想象力自发地与知性协调。由此,知性指向的是客观的规则,共通感则是一个主观的依据。②共通感被理解为一种共同的感觉的理念。在这一意义上,共通感超出了普通知性的范畴。普通知性提供的是现成的概念,共通感则通过反思先天地考虑到任何他人在思想中的表象方式,以便使自己的判断仿佛是依凭全部人类理性,并由此避开那些将会从主观私人条件中对判断产生不利影响的幻觉。这也就是说,它通过考虑到“他人”的因素而与理性相关联,并由这一关联,拥有了评判的能力。③共通感是诸种认识能力自由游戏的结果。这层内涵是对上述两层内涵的关联。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共通感的普遍性内涵与共同性概念相互关联并结合在一起,形成为诸能力的自由协调的状态,它通过这一协调来给审美判断提供先天的依据。
在《判断力批判》中,共通感作为审美判断的先天依据,不仅使愉快或不快的情感拥有了普遍有效性,还带来了如下意义:①解决了康德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对认识能力与欲望能力的先验依据的分析,区分出现象界与本体界,使知识与道德各得其所,却因理性自身的纯粹化而带来人性的分裂。因而,康德需要在更深的基础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对共通感概念的关注给他提供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②将共通感作为主观的依据,使得一直被西方传统所忽视的感性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它扭转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方向,开启了当代西方哲学的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