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哲学 . 哲学 . 美学 . ﹝一般概念﹞

审美态度

/aesthetic attitude/
条目作者卢春红

卢春红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66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366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英文名称
aesthetic attitude
所属学科
哲学

一般而言,我们在面对事物时有三种主要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其中,审美态度与实用态度的区别在于,实用态度主要关注的是行动所指向的实用目的,审美态度则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功利的态度;审美态度与科学态度的区别在于,科学态度是通过概念的方式来把握其所关注的对象,审美态度则以直接的、静观的方式观照客观对象。

在西方,对审美态度的关注与近代美学思想的主体转向密切相关。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沙夫茨伯里为了纠正经验论者片面强调人的感性欲望,将审美感受与道德感相关联,提出了审美的非功利性。之后的德国哲学家I.康德主张审美无利害关系说,进一步将审美感受与道德情感区分开来。19世纪时,德国哲学家A.叔本华提出审美静观说,详细描述了这一从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审美状态。他们共同奠定了审美态度的非功利基础。1912年,瑞士美学家E.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心理距离”说,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审美态度,对审美态度的形成做了系统的解说。此后,审美态度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支柱。

  •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