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相邻的荔波县,国内外其他地方另有若干散居者。水族人民通常称水书为“泐睢”。在水语中,“泐”义为文字或者书,“睢”义为水族,“泐睢”义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由此可知,实际上水族人对于水书的含义历来有两种理解:一指水族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一指水族人用这种文字体系书写的文本尤其是纸质文本。在当代水族民间,第二种理解更为普遍。为避免引起误解,把前者称为“水字”而把后者称为“水书”。
作为一种文字体系的水书,其起源时间迄今无定论。有些民间研究者认为早至甲骨文时代即产生,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唐代就已经存在。根据各种可靠证据,水字可能迟至明清之交甚至清代初中期才出现。在文字性质上,有些民间研究者认为水字是自源文字即独立发展起来的,有些研究者则认为是甲骨文的前代或者后裔。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水字是一种他源文字,是历史上从借用汉字辗转发展而来的,所以是属于汉字系统的一种文字。至于其文字类型,地方研究者多认为属于象形文字,学术界的说法则不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水字的总数量在400个字左右,地方研究者的说法不一但普遍偏多,如有认为多达近2000个字的。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有两个:①把不同写法的同一个字算为不同的字。如根据不完全统计,水字中的“甲”有42种写法,如将其视为不同的字,自然大大增加了水字的数量。②把图画算为文字。由于水字数量极为有限,人们普遍采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常用水字无法表达的概念或者现象,如果把这些图画视为文字,也会增加水字的数量。
用水字书写文本的水书,其载体多种多样,如木、石、金属、牛角等多样材质均有发现。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凤腾山古墓群中刻在坟墓封墙上的水字,诞生时代为清代中叶,是实际中所见最早的。一般来说,水书以书写于绵纸或草纸上,后合订成册最为普遍。
传统上,纸质水书由水族的鬼师即巫师拥有,密不示人,一旦该鬼师过世,其在世时所用的物品包括水书都会依照习俗付之一炬。由于这个缘故,现在所见的水书历史都不是很长。荔波县水家学会收藏的一册水书字迹精美且极为工整,可认为传统上的水书总是由鬼师手抄的。水书的书写工具有时代差异,大致上来说,可见采用竹枝、树条等简单的临时性工具蘸锅灰等写的水书,后期则几乎都是使用毛笔蘸墨汁书写的。不同水书的字体差异很大,虽然字体普遍端庄工整,但也有一些确实极为潦草、几近涂鸦,说明书写者的汉文功底迥异,也间接说明了历史地看,水字来源于汉字。
由于水书历来藏于民间又通常密不示人,所以对现存的水书数量没有一致的说法,有估计现存各个时期产生的水书约为4万册。在这些水书中,有的是几册,有的则只有薄薄的几页纸,篇幅差异很大。有人称所有的水书都是从名为《亥子丑卷》的一种水书发展而来,这本书又名为《陆道根源》,即水书的总根源。也有人认为,后世的水书是从《亥子丑卷》《正七卷》等四种或者六种水书发展而来。依照传统,任何使用者如果对于某水书中的某一条或者几条有心得,都可以自行加以扩充直至撰写成为一本全新水书。由于这个原因,水书可能随时产生,因而难以得出总数量。
水书的内容相当庞杂,涉及传统水族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但水族人普遍认为,水书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择时日之用的,即人们据以断定具体时日的吉或者凶,以便做或者不做某事。水族人及其周围的人群公认,水族人历来信奉多种神明鬼怪,当地流传的所谓“水家有鬼八百”即指这种情况。日常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时人们可能都要探究神明的意愿,故各处村落中种种求神问鬼的仪式至今几乎无日无之。有人来寻求这类涉及信仰方面的帮助时,鬼师主要根据相应的水书判定某具体时日的凶、吉,也可以说水书是鬼师据以探明神明对于特定时日的意愿的最主要依据。
传统上,水书几乎总是采用自左至右书写或者阅读的方式,一行通常为一章。水书颇为类似于历史上汉族地区广泛通行的黄历,在内容、体例、作用等方面两者几乎完全一致。但与汉族地区可以由事主自行查阅、比较并确定特定的时日不同,水书几乎总是供鬼师使用,主要原因在于水书必须配合“口诀”等方能够正确使用而得出相应的认识,而这些只有鬼师通过跟师傅学习才能够获得。故所谓的水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内容完整的书,而是类似于省略了许多关键点和细节的提纲或要点。因此,一般来说,如果没有懂得该种水书的师傅的提点与传授,他人即使侥幸获得了该册水书也无从使用,甚至会据之得出错误的认识或完全相反的理解而带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