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作为灵活性公交的一种,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主要提供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早晚高峰的通勤服务。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智能交通系统(ITS)的不断发展,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开始不断尝试应用于乡村运输中,属于当时先进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多个国家已开展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运营示范项目,尤其是由欧盟ITS第四框架支持的先进的公共交通运营系统(SAMPO)示范项目极大地促进了DRTS的发展。其根据不同乘客(如普通乘客、残疾人、老年人或其他特殊出行群体)的出行需求,提供更加舒适、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此外,还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对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提供往返于交通枢纽以及宾馆之间的接驳服务。同时,面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已经遍布北美的许多城市。
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的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首条定制公交线路在青岛市正式开通。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开通了定制公交线路运营。以北京定制公交为例,自2013年开通以来运营线路已超过百条,日运送乘客近万人次。
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
根据服务区域的不同,可将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运营形式分为以下3个类别:
①机动式辅助客运系统服务模式(mobility allowance shuttle transit system,MAST)。主要在固定线路上运行,但在有乘客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可以有一些线路变更。
②区域服务模式。不允许离开规定的服务区域(在一个严格的区域内运行),满足区域内乘客出行需求(固定式站点以及预约站点),具有固定或半固定时刻表。
③广域服务模式。在一个完全自由的服务区域内运行,其与出租车类似。只是在服务车辆的规模以及承载乘客的数量上与出租车有明显的差距。
在满足乘客预约需求的路线灵活性与时间灵活性方面,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①便利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此类乘客的出行需求,为公众出行提供较大的便利,乘客无须到达车站候车,仅需提前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网络的方式向调度中心发出出行预约申请,即可根据调度中心反馈的时间在预约点候车即可,极大地增加了乘客出行的便利性。
②灵活性高。由于线路、站点以及发车时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满足乘客的预约式服务需求。另外,在车辆配置方面,多数采用8座至12座的小型公共汽车,能很好地运行于小街小巷,进出大型公共汽车无法到达的区域,能够真正实现“门到门”式服务。
③营运方便。与常规公共交通相比,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运营时间更为灵活,完全切合乘客的出行需求(部分模式在有乘客需求时车辆才运行),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运行总里程。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
④效益性好。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乘客倾向于付出较高的出行费用获得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一般而言,需求响应型公共交通介于常规公交与私家车之间,此种小型化的公交车运营模式,具有较高的满载率,能够大量节约成本,公交运营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⑤技术性新。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车辆定位技术等先进的智能交通技术在DRTS中的应用推广,加速了高新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普及,并推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驾驶(AVL)等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尤其在公共交通智能调度方面,促进真正实现实时调度,从而推进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