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易降解的有机物含量高等特点,焚烧厂设计时,采用容积较大的垃圾池使垃圾在池内发生酵解,这是中国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普遍实践。垃圾池主要是为了调节焚烧处理能力而设置的,同时,也起到垃圾混合均质、减水、去除大型垃圾、维持稳定燃烧和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等作用。
生活垃圾在垃圾池中堆存时,操作人员利用抓斗操作使垃圾混合、局部堆高,在堆放过程中,垃圾受自身重力挤压作用而排出水分,易腐有机垃圾组分在垃圾池内的初步水解和厌氧发酵也会促使水分排出,从而形成组分复杂的渗沥液。中国生活垃圾含水率高,产生的渗沥液量可达进厂垃圾重量的5%~30%。随着中国垃圾分类的推广实施,进入焚烧厂的生活垃圾含水率因之下降,渗沥液产量也有所下降。垃圾池底部设有渗沥液导排收集系统,将渗沥液排出另行处理,从而使池内的垃圾含水率降低、热值升高,有助于垃圾的稳定焚烧。
垃圾池的容积取决于焚烧设施的设计处理能力、垃圾进厂量的日变化范围,以及垃圾的单位容重。为延长垃圾在垃圾池内的停留时间以尽可能除水并提高垃圾热值,中国生活垃圾焚烧厂垃圾池一般按容纳5~7天垃圾进厂量设计。
为控制垃圾池的臭气污染,在卸料平台设置自动门,非卸料期间关闭使垃圾池密闭化,从垃圾池上方抽气作为助燃空气,使池内形成微负压,防止恶臭外溢。
垃圾池渗沥液的性质与生活垃圾填埋场初期渗沥液相似,含有大量的低碳有机酸和醇类等小分子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一般先采用厌氧和好氧工艺结合的生物处理去除易降解有机物并脱氮,再通过物化处理技术进一步去除其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主流的物化处理技术是膜技术(超滤、纳滤和反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