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以来,随着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在中国广泛传播,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也相应地受到知识界的广泛重视,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主张不断出现。1902年,陈黻宸撰成《独史》,后又完成《史地原理》《读史总论》等著作,认为统计学是“其质善于合”的归纳科学,编撰史书“宜仿泰西统计比例史例”,且提出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古代的人口变化及风土人情,认为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史学客观地了解古代社会状况。曹佐熙在1909年编著的《史学通论》一书中提出:“欲于群演之事门分类聚,以致其精博,使所据以阐义者弗失之诬,则宜通统计学。”五四运动后,有更多的史学家强调统计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梁启超是其代表。1922年11月10日,梁启超以“历史统计学”为题在南京东南大学史地学会做学术讲演,提出“历史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法则,拿数目字来整理史料推论史迹”,认为“统计方法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在中国史学界尤为相宜”。具体方式是制作各种统计表,从中可以抽绎出人类社会的“共相”或历史的“原则”。梁启超的演讲产生很大影响,“历史统计学”因之成为一种学术时尚,其后代表性著作有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朱君毅《中国历代名人年寿之统计研究》等。到二三十年代,许多史家都在论著中积极倡导历史统计学。例如,吴贯因《史之梯》说:“史家编史,必兼具统计学之智识,其记载世系始不越出科学常识之范围。非然者,其涉及统计之记载,必常陷于错误。”李则纲《史学通论》说:“历史里的政治、法律、哲学、经济等现象,都可以数字关系说明其消长与因果。欲使历史学达到科学境地,则不能不注意统计学在历史里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史学家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59818,"Name":"统计学"},{"ID":59869,"Name":"人文统计"},{"ID":59870,"Name":"【基本概念】"}]
. 理学 . 统计学 . 人文统计 . 【基本概念】历史统计法
/historical statistics methods /
最后更新 2023-05-23
浏览 205次
利用统计学原理及方法对历史上的某些现象进行归纳、统计与量化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其成果形式一般表现为各种统计图谱与表格的历史研究方法。
- 英文名称
- historical statistics methods
- 所属学科
- 统计学
统计方法在历史学中是经常使用的,特别是在经济史、人口史等的研究中应用得特别广泛且十分重要。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因而在说服力方面是不足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靠加强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以统计方法将所搜集得来的数据系统化,用来说明事物的量的发展。从这种量的发展中,达到对事物的质的认识。把定性研究放在定量的基础上,这种研究的科学性增强。据此首先要认真搜集数字,分门别类,辨别数字中的真伪,然后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
卫聚贤的《历史统计学》表明中国统计学的产生比欧洲要早得多。全书表明“不注重高深的方法统计,而注重一般使用的应用统计。除解释原理外,在于注重练习,欲学习者会作统计表及统计图,使用于欲统计的事实上去。”并且阐述了:统计学是一种方法学与工具学;历史统计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方法统计学,另一种是应用统计学;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统计谱、表、图的制作方法。
除经济史、人口史之外,史学其他方面运用统计方法的也很多。过去曾经将历代考中科举的进士进行统计,说明各个地区的差别,反映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别。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存储与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使得历史资料的来源更加广泛;同时,统计理论不断完善与统计方法不断革新。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对历史的研究就更重要、更容易,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等的研究更有突破性。
扩展阅读
- 卫聚贤.历史统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