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煤-煤层气地质〕 . 成煤沉积环境 . 聚煤模式

河流聚煤模式

/fluvial coal-accumulating model/
条目作者邵龙义

邵龙义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1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1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认识、解释河流环境中的聚煤作用和过程的理想简化形式。

英文名称
fluvial coal-accumulating model
所属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河流作用一方面作为建造性的地质应力,为聚煤作用提供场所和适宜的条件;另一方面作为改造性的地质营力,侵蚀和破坏着泥炭层或煤层。河流聚煤模式的特征为:①泛滥平原中心地带煤层相对较厚,结构较简单,属于远离河道的较稳定的沼泽聚煤;②煤层向活动河道方向发生分叉变薄或尖灭;③河道迁移导致煤层被侵蚀切割,造成煤层在横向上突然变薄或中断;④河流广泛废弃阶段,泛滥平原沼泽可扩展到废弃的曲流河道之上,在更大范围内发生聚煤作用。

河流沉积体系根据河道平面形态可分为网状河、曲流河与辫状河沉积体系,分别具有不同的聚煤特征。①曲流河聚煤模式。曲流河冲积平原上以岸后沼泽和废弃河道冲突沼泽为最有利的聚煤场所。岸后沼泽有利于形成厚煤层,主要是由于洪泛形成的天然堤对其外侧的洪泛盆地和岸后沼泽起着障壁作用,但洪泛加剧等原因会形成决口扇沉积侵入聚煤地带,干扰聚煤作用或破坏已形成的泥炭堆积。河道边缘地带的沼泽化沿河道外侧成带分布,其中泄水条件差的沼泽多位于洪泛盆地远离河道的低洼处,不易受到决口扇的影响,停滞水占优势,易于出现长期被水浸泡的泥炭沼泽,甚至可扩展至整个盆地。②网状河聚煤模式。网状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盆地的沉降作用以及地势的填平补齐作用,网状河道间或网状河与扇前辫状水系之间可出现长期发育的沼泽或泥炭沼泽,可形成巨厚煤层。③辫状河聚煤模式。辫状河沉积体系聚煤条件较为有限,正在形成的辫状河体系对于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发育不利,难以出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但辫状河废弃体系上可发生较好的聚煤作用,周期出现的辫状河体系进入低能滨岸地带,可形成大范围分布的砂质辫状河平原、滨海平原。

  • 李增学.煤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 李思田,程守田,杨士恭,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