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世一词由英国地质学家C.莱伊尔于1839年提出,以希腊语“最”和“新”二字拉丁化的写法“pleistos”和“kainos”,创造了英文词“pleistocene”。起初更新世和第四纪是同义词,直到1885年在第三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了全新世后,更新世才独立出现。
更新世
第四纪的第一个世,介于新近纪上新世和第四纪全新世之间,约开始于258.82万年前,结束于1.17万年前。
- 英文名称
- Pleistocene Epoch
- 所属学科
-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09年,国际地科联正式确认更新世与上新世界线年龄为258.8万年,即磁性地层中松山期底界,盘星藻绝灭点。废止了1977年第10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大会建议以意大利弗利卡剖面开始出现介形虫“寒冷种”爬行翼花介层位作为更新世与上新世的分界。但国际标准层型剖面及分界点尚待确定。修订后的更新世底界年龄具有多方面合理性,尤其是与第四纪冰期开始的时间相一致。更新世与全新世的界线年龄为距今约1.17万年。
更新世形成的地层称为更新统。更新世曾采用早、中、晚更新世的三分方案。在2016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的地层年表中,将更新世划分为4个时段,新的划分方案基本采用了深海氧同位素地层划分方案,只是在距今180万年处将早更新世划分成杰拉期、卡拉布里雅期两段。中更新世底界对应于松山-布容极性倒转界线,年龄为78.1万年。晚更新世底界为最后一个间冰期,即深海氧同位素五阶段(MIS5)的开始,年龄大致为12.6万年,顶界位于新仙女木寒冷事件结束时间,距今约1.17万年。中国更新世黄土沉积顶底界与深海氧同位素地层相同,但与三分方案的界线有显著差别。
更新世时期全球海陆分布、地貌特征与现今基本相同,气候发生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地球发展历史上曾经历了3个明显的寒冷期,即晚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主要发生于更新世。在更新世期间,全球气候以多次周期性冷暖变化,冰期与间冰期变化为特征,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当冰期到来时,两极地区大陆冰盖扩展,陆地山地冰川扩大。以末次冰期为例,北美格陵兰冰盖覆盖了格陵兰岛和冰岛,北美大冰盖掩埋了整个加拿大,向南延伸达北纬40°,冰盖厚度达1500~3000米;欧洲近一半陆地被斯堪的纳维亚冰盖所覆盖,西伯利亚冰盖则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地区;大陆冰盖覆盖区以外,南北半球许多高山区山地冰川面积明显增加,雪线普遍下降了约1000米。陆地冰盖的消长引起了海平面变化、海岸带变迁。末次盛冰期时全球海平面比现代平均海平面降低约120米。
更新世生物面貌和现代生物面貌基本相同。与上新世相比,哺乳动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欧洲及其邻近的亚洲部分,现有的哺乳动物119个种中,仅有6个在上新世生存过。根据化石材料的研究,在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中,有2个科(亚科)30多个属,大约55个种已经绝灭,绝灭数量约占哺乳动物化石总数的30%。更新世末期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除环境变迁因素外,还与石器时代人类狩猎活动有关。更新世气候周期性的变化引起动植物周期性迁徙,冰期时动植物也随之向低纬迁移,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高纬迁移,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
南方古猿在上新世已经出现,更新世出现了能够直立行走的古人类。能人主要出现于早更新世。此后出现了直立人和智人。中国北京猿人、欧洲海德堡猿人属于直立人;中国的丁村人、山顶洞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等属于智人。晚期智人已经能制作精细的石器,有了雕刻、绘画等艺术品,为人类向现代人进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