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计量学主要通过研究文献的集中与分散规律、各种词汇术语在文献中出现的规律、文献作者数量与所写论文数量的分布规律、文献随时间增长和老化规律、文献的相互引用规律、文献流通利用规律、用户行为规律等内容,揭示文献的生产量、生产速度、生产质量等及其影响因素与原因。
书目计量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提出的用论文数来比较各国科学生产率的观点。1923年,英国文献学家E.W.胡尔姆在其编著的《统计目录学与现代文明增长的关系》中提出了统计书目学这一术语,并被当时的学界所接受,其相关方法在文献分布、著者分布、藏书老化率、期刊引证统计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1969年,英国目录学家A.普理查德在《是统计书目学还是书目计量学?》一文中正式提出“书目计量学”这一术语,将其定义为“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借由计算与分析文字资讯的不同层面来显现文字资讯的处理过程,以及某一学科发展的性质与趋势”。用“书目计量学”代替“统计书目学”很快被学术界认可和接受。1977年,书目计量学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国,被定义为“书目计量学系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计量图书和资料,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各学科的书面信息的特征与形式,以及它们的发展特性与趋势”。1987年武汉大学卢绍君又提出书目计量学是“以目录学内容为基础,以计量方法为研究手段,定量地分析研究书目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书目活动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随后,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以文献计量学代替书目计量学使用。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资源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计量单位逐步深入到文献内部知识单元与文献相关信息,研究与计量工具不断完善,文献计量向规范化、标准化、机构化发展,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与开发利用的网络计量学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