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成立于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前身为国家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处电影科。1918年为人民教育委员会附属电影委员会,名称曾几经变化,1934年确定为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200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开放股份公司。
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在苏联时期已有完备的摄影棚和洗印车间,每年生产数十部影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苏维埃时代的著名文化人物S.M.爱森斯坦、S.尤特克维奇、D.肖斯塔科维奇、N.阿基莫夫、Y.季亚诺诺夫、V.什科洛夫斯基和塞拉皮翁兄弟等都曾活跃其中。苏联解体之后,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家准私人公司,尽管列宁格勒已改回旧称圣彼得堡,但公司依然保留了原有电影厂的名字。2001年,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改善了陈旧的生产条件,装备了现代化的录音设施和数字编辑技术,2007年又与苹果IMC公司一起开设了后期制作培训中心。列宁格勒电影厂每年不但创作剧情片,制作电视连续剧、音乐录影带、广告片、纪录片,而且同时为外来项目提供服务,与多国艺术家联合摄制影像作品。
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是历史悠久的电影生产机构,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专业声誉,其代表性作品有《外套》(1926)、《新巴比伦》(1929)、《夏伯阳》(1934)、《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大雷雨》(1934)、《彼得大帝》(1937~1939)、《伟大的公民》(1938~1939)、《村庄》(1964)、《奖金》(1975)、《失足少年》(1983)、《孤独的人类之声》(1987)、《出租车蓝调》(1990)、《安娜·卡列尼娜》(1996)、《浮士德》(2011)、《凯瑟琳大帝》(2015)、《鸟》(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