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医学史 . 〔中国重要医史文献〕

《医说》

/Yi Shuo/
条目作者姜姗

姜姗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14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21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南宋医家张杲撰写、汇编的医案与医学掌故见闻集录。全书分49个门类,首为三皇历代名医,末为医家功过报应,所载录的医学掌故见闻多达千余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医学史价值。

英文名称
Yi Shuo
著者
张杲

《医说》作者张杲,字季明,安徽歙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1224年至1228年间。张杲出身世医之家,其曾祖父张扩、祖父张辉、父张彦仁均为医家。张家虽从医为主,但与当时的文人学士往来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杲也兼具医者与儒者的特质。其《医说》中,一篇序与五篇跋均为各家文人所书;张杲虽将《医说》视为医学著述,但在材料选取和表达风格上,既避免做分析性的叙述总结,又不明言具有实用借鉴意义的处方,整体撰写方式如同小说,在对理论的总结或分析中拒绝透露疗效如何,对治疗机制更是未见明晰。

《医说》采取传统的手法开篇行文,以树立医学正统。第一卷从古至今历数历代名医,上至三皇,下迄编订《黄帝内经·素问》的王冰,树立了学术传承的谱系。其中大部分条目来自正史,从《史记》至《隋书》,不一而足。第二卷探讨医书,也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叙述。而其中对本草与针灸,与大部分医书的陈述方式不同,以技术革新和出奇制胜的故事为要,体现出以特别的历史模式组织材料。整部《医说》中所收集的资料,犹如一部教育学典籍,包括了医学故事、成功施治、伦理道德等,并附加了作者自身的评判。《医说》中间部分,以病例或分科为准绳分类编排,包括了很多通过文学作品或道听途说而来的奇闻异事。与宋代方书按病例分类的方式不同,张杲偏重于非全书式的折中类别,对具体而微的病症所在与症状表现予以重视,而非传统的对人身气血流注、变化的关注。此外,张杲在书中以“邪”概括有关鬼神、气候和其他方面的致病因素,并宣称诸病万象以及它们在面对治疗之时呈现的不可调和性。书中所引故事,不是在理论化的复杂精确的分析中探讨疗效,而是将疗效归于良医、神医,对治疗机制进行包装,使之具有神秘色彩。严格来讲,《医说》既不属于儒著,亦不算是医书,自成一派。除首卷论历代名医,以历史陈述建构医学的“英雄人物谱系”,其余卷篇则与野史志怪故事有相似之处,更常引用野史志怪之言。

在《医说》之后,明周恭和俞弁分别著有《医说续篇》18卷和《续医说》10卷;明江瑞著《名医类案》亦摘录了许多《医说》资料。《四库全书提要》对《医说》的评价为“其间杂采说部,颇涉神怪。又既载天灵盖不可用,乃复收陈藏器《本草》人肉一条,亦为驳杂。然取材既富,奇疾险证,颇足以资触发,又三代专门禁方往往在焉。盖三世之医,渊源有自,固与道听途说者殊矣”。

《医说》现存版本,主要分为中国国内出版与海外出版两类。中国现存版本,有宋本1种、明本15种、清本3种、民国以来诸本25种。海外出版则有日本刊本与朝鲜活字本两种。总体来说,《医说》版本源头为宋刊本,至明代产生传承本与增补本两个分支。其中,原本传承有顾定芳刊本、张尧德刊本、吴勉学刊本、吴中珩刊本、王肯堂刊本、《四库全书》诸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文明书局铅字排印本、日本万治二年(1659)刊本等;增补本有张子立刊本、沈藩刊本、傅凤翱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末抄本、朝鲜活字本等。

《医说》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对见闻的收录广泛,博采众家的治病智慧、经验之谈。其次,书中对部分已佚失文献的引录,如温革的《琐碎录》《夷坚志》、娄居中的《食治通说》等,为今人了解其内容提供了线索。此外,《医说》中保存了大量的宋版古本文献资料,对这些古籍的校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艾媞捷,王元崇.亦儒亦医的张杲.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3,14:65-76,478.
  • 邵冠勇.关于《医说》及其校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1):44-47.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