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个人中心
机构中心
退出
登录
注册
专业板块
专题板块
大众板块
高级搜索
个人中心
机构中心
退出
高级搜索
登录
注册
总分类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艺术学
返回总分类
首页
全部分类
全部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艺术学
执行学科
分支
全部
全部
1
/
2
亚洲对流层顶气溶胶层
/
Asian tropopause aerosol layer
/
Asian tropopause aerosol layer
〔中层大气化学〕
每年夏季(6~8月)在亚洲上空对流层顶附近(13千米~18千米高度)反复出现的一个气溶胶层。
臭氧层损耗
/
ozone depletion
/
ozone depletion
〔中层大气化学〕
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观察到的两个臭氧总量下降的现象。一是地球大气臭氧总量(主要是臭氧层)平稳下降约4%;二是极地平流层臭氧春季大幅下降,后者被称为臭氧洞。除了上述平流层现象外,春季极地对流层中也存在臭氧损耗现象。
臭氧总量
/
total column ozone
/
total column ozone
臭氧总量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正上方大气中所有臭氧的总和。又称臭氧柱总量。
多布森单位
/
Dobson unit; DU
/
Dobson unit; DU
臭氧总量
度量地球(或其他行星)大气中某痕量气体垂直柱总量的单位。非国际单位体系中的标准单位。
有效平流层氯当量
/
equivalent effective stratospheric chlorine; EESC
/
equivalent effective stratospheric chlorine; EESC
微型臭氧洞
根据对流层臭氧层损耗物质(ODS)含量计算得到的氯和溴加权之和。反映其对平流层臭氧的预期破坏程度。
微型臭氧洞
/
ozone mini-hole
/
ozone mini-hole
微型臭氧洞
某区域经历一个臭氧总量快速变小并低于220DU的天气过程事件。又称臭氧低值事件。是相对于南极臭氧洞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查普曼机制
/
Chapman mechanism
/
Chapman mechanism
查普曼机制
1930年,英国科学家S.查普曼(Sidney Chapman,西德尼·查普曼)为了解释地球大气中臭氧层的存在,首先从纯氧化学提出大气臭氧的生成与破坏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又称臭氧-氧循环。
臭氧-氧循环
/
ozone-oxygen cycle
/
ozone-oxygen cycle
查普曼机制
大气中的臭氧在地球平流层中不断再生同时将紫外辐射转化为热量的过程。因该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涉及氧气、臭氧、氧原子以及紫外辐射,故称。
一氧化氯
/
chlorine monoxide
/
chlorine monoxide
臭氧层损耗物质
一种化学自由基,分子式为ClO,在平流层臭氧层损耗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氯氟碳
/
chlorofluorocarbon; CFC
/
chlorofluorocarbon; CFC
臭氧层损耗物质
包含碳、氯、氟,有时还包含氢的无毒、不可燃的简单气体化合物。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